海洋文化公开课 故事厦门湾:陈嘉庚的海洋观产生的背景与时代回响(附系列视频)

发表时间: 2025-04-06 08:16:01 发布于:渔业捕捞网

  陈嘉庚先生是近代人,他出生在1874年。他出生的年代,实际上中国已经被动挨打、积贫积弱。嘉庚先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他的海洋观。一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一定和他所经历的历史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嘉庚先生的海洋观的产生都有哪些背景呢?

  第一个背景就是近代中国的海权旁落,门户洞开。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从1840年战争以后,就是被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大门,后面在长达110年的时间里,中国政府,中国的晚清、民国政府,民国又包括北洋和国民政府,都没有能力维护我们的海权。我们只可以被动挨打、任人宰割。嘉庚先生就很感慨,在“门户洞开、强林环伺”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维护我们的海权?所以说就要培养航海人才。

  嘉庚先生出生在1874年,刚好是日本发动入侵台湾的战争的那一年。嘉庚先生的一生,实际上也和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尤其和涉海的历史事件紧密关联。陈嘉庚1893年第一次返乡,返乡的第二年就爆发了甲午战争,返乡的第三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这些事情在青年陈嘉庚的心目中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嘉庚后来感慨说,台湾当时被割让给日本,犹如“吾闽断其左臂”,就是福建的一条胳膊被折断了,这种痛苦是巨大的。

  陈嘉庚在1915年开始涉足航运业,嘉庚先生是1904年开始独立经营,1906年涉足橡胶业。在1915年他发现,他的企业产品要用别人的公司的轮船去运输,可能不合算,他就自己去跑这个运输。1915年他涉足航运的那一年,也是袁世凯签订卖国条约的那一年,就是“21条”。嘉庚先生经商的过程也是伴随着我们海权旁落,伴随着民族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深渊不断滑落的过程。

  近代中国,关于海洋,能够说是有海无防。首先我们没能力保卫我们的海洋国土。清政府曾经在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了一支水师,北洋水师号称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但是结果怎么样?在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说明洋务运动破产了,说明中国当时的海军建设还不行,所以说是有海无妨。

  再一个我们是有海无权。在经历了两次战争以后,中国已经丧失了对海关的主导权。中国政府虽然成立了海关,但是海关的大权长期被英国人赫尔德所把持。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所以我们是有海无权。

  第三,近代中国也是一个有海无利的时代。海洋可以给人类带来丰富的资源,我们也可以从中获益。但是近代中国我们没能力去开发,我们没能力去保护我们的海洋权益。我们知道在洋务运动期间,晚清的大臣李鸿章已经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他既创办了北洋水师,也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但是李鸿章也只能评价自己的轮船招商局是稍分洋商之利,就是从洋人的口袋里面分一点利润而已,他没有办法与洋人的航运公司相抗衡。所以说,近代中国有海无利。

  不论是有海无防,还是有海无权,还是有海无利,归根到底是因为缺乏和海洋相关的人才,其中就包括海军人才,也包括和海洋相关的法律人才,也包括和海洋相关的商业人才。所以说近代中国也是一个有海无人的时代。西方列强开着坚船利炮到中国的时候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根本就不用考虑在这里会遇到什么抵抗,因为晚清政府、民国政府都没能力保卫自己的海权。这就是陈嘉庚海洋观诞生的背景。

  嘉庚先生,他是1874年生人,他在晚清生活了38年,在民国生活了3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了12年。他的很多海洋的梦想直到他去世的时候,都没有能够实现,他也没有能够看到集美学校成为集美大学。1923年,他在给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的信中,就写了一句话,说“本校将来应成为大学”,结果这个愿望过了71年以后才实现。嘉庚先生在另一封信中说,要把集美学校变成一所他日可以影响中外的学校。在嘉庚先生去世的时候,这个目的也没有达到。但是,今天的集美大学的师生已经把嘉庚先生当年绘就的很多蓝图变成了现实,他当年关于海洋的种种设想,今天已经从图纸变为实践。嘉庚先生的海洋观,实际上对我们今天经略海洋、认识海洋、利用海洋、开发海洋,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他提出要挽回海权、倚海谋生,他要创办中国的航海教育、他要培养优秀的航海人才。今天,不论是厦门大学还是集美大学,都在朝着嘉庚先生当年给我们规划的方向在前进。

  陈嘉庚的海洋观,还有他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不仅符合那个时代的发展,而且有前瞻性。比如,他利用海潮发电。今天在世界很多国家都在利用绿色能源,我们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实际上就是对嘉庚先生当时的这种理念的一种继承。嘉庚先生所办的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都有着浓厚的海洋学科的色彩,这个也给我们今天的厦大和集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厦门大学并不是一所以海洋命名的大学,中国还有中国海洋大学,还有很多海洋省里的省立的海洋大学,但是厦门大学的海洋学科今天牢牢地排在全国第一的位置,超越了后面的中国海洋大学、同济大学,其他一些大学。集美大学在全国的排名并不是特别靠前,按照软科排名现在大概是170多,但是集美大学的涉海学科在全国排名非常靠前。全国的航海技术专业的排名,集美大学仅次于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排在全国第三,而且这个学科的评级是A,这说明集美大学的航海学科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数三的。这是嘉庚先生给我们打下的基础。我们的轮机也同样很强,在全国的轮机工程专业的排名当中,集美大学的轮机工程排在全国第七。假设集美大学的每一个专业都能够排到全国前十,集美大学就会超越福建省内的福建师大、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华侨大学,成为一所仅次于厦门大学的综合性的高等学府。这个目标,还任重道远,还没有实现,所以,就有待于我们一代一代的集大人不断的努力,把集大的其他的学科,也能够推进到和航海、轮机、水产这个相同的高度。

  嘉庚先生在民国时期办航海教育,最大的困难不在于经费,也不在于他的认识,而在于当时的政府不支持。嘉庚先生办学,受到了很多的掣肘。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集美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生,就因为党和政府对嘉庚先生办学事业高度支持。在我们新时代,要办好我们的航海教育,依然要坚持党的领导,国家现在非常重视海权,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当中都有所体现。嘉庚先生的认识和我们党和政府对海洋的这种认识,是高度吻合的。

  第二个,嘉庚先生经略海洋的观念,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认识和利用海洋资源。嘉庚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虽然说技术条件远远不如我们,但是由于嘉庚先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这种深情,他希望中国发展的这种迫切感,实际上比我们今天很多人希望国家民族发展的迫切心情可能更进一步。嘉庚先生希望我们中国在涉海这个方向,或者说在教育的涉海专业方面,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可能比我们今天很多人认识的更清晰。经商的时候,他就主张发展海运,拓展海权。后来在兴办教育过程中,他又注重培养涉海的人才、航海人才,推动了中国当时海洋科学的发展。他创办的厦门大学成立了中国最早的海洋学系,1946年就成立了,走在国内其他高校的前列。嘉庚先生的海洋教育观,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嘉庚先生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的去推动航海、航运业,他还通过他创办的学校培养航海人才。他的航海教育理念也是非常超前的,他为什么要设置那么多的涉海的专业,因为福建本身就是涉海的省份。我们《山海经》当中有一句话叫“闽在海中”,福建的发展离不开海。嘉庚先生能够因地制宜,根据福建发展的需要,立足福建发展的需求,设置学校的专业,体现了他对家乡,对国家深沉的爱。

  再一个,要办好教育,关键在老师。陈嘉庚先生不惜花费重金聘请非常多的老师。他到上海、江苏一带去聘请当时的水产、航海的人才,吸引了大量的人。把集美学校的水产、涉海专业办起来以后,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参与。嘉庚先生在航海教育中,优待学生,航海水产、航海专业的学生,待遇和师范是一样的,就是各费全免;他给水产科学生专门发纸笔费,免除了学子们求学的后顾之忧。那这样的航海人才,他的队伍,就会源源不断,就会薪火相传。嘉庚先生这种对人才的重视,对师资的重视,对涉海学科的重视,在今天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应该说给我们很多启示。随着全球海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高水平的航海科学人才,变得日益迫切。21世纪,一定是海洋的世纪,哪个国家如果忽视海洋,或者对海洋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定会被别的国家超越。

  我们大家都知道,郑和是我们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航海家,嘉庚先生对郑和也是非常的钦佩。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水产科或者涉海专业的时候,他就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我们知道,嘉庚先生曾经买了四艘实习船,其中祖逖号和郑和号,就是给这个船命名。陈嘉庚先生为何需要把这个船命名为郑和号呢?就是希望自己的水产航海学校也能够培养出像郑和一样伟大的航海家。祖逖是晋朝的一个爱国人士,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占了中原很多地方,祖逖就下决心为朝廷收复失地,每天这个鸡打鸣的时候,祖逖就闻鸡起舞。嘉庚先生希望集美学校的学生也能够继承祖逖的这种精神,每天早上早早起来,为挽回我们海权旁落的局面做一些自己的贡献。嘉庚先生就是通过这个细节来培养学生航海的意识。

  他买了多艘教学实习船,其中就包括集美第一、集美第二,我看到的报道就是一共到集美第七。其中的集美第二,是一艘非常有名的船。这个船是中国第一艘也是最大的铁壳拖网渔船,是嘉庚先生从法国购买。这是当时媒体的报道,集美拖网渔轮,这是集美第二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嘉庚先生在他的书信当中曾经提到过集美第二,说这个渔船已经起行回厦,就是轮船是从法国买的,先到新加坡,然后又经过了大概一周的海上航行抵达了厦门。在船即将抵达厦门的时候,他给集美学校的校长叶渊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面,他说,船名之事,“此间报领事馆曰集美第二”,就是这个船名就沿用当时集美第一,现在就把这个船叫集美第二。陈嘉庚先生又担心说,可能叶渊校长对这个船名不满意,会给这个船起一个新的名字,嘉庚先生说“先生荣耀,改名亦可”。后来这个船没有改名,依然叫集美第二。不仅没有改名,后面买的几艘船还沿用了这个命名的办法,集美第三、集美第四。

  嘉庚先生为什么要把他买的船、建造的船命名为集美第几?这说明嘉庚先生是一个爱国爱乡的典范。陈嘉庚先生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集美,他把这个船命名为集美第几号,以后这个船如果开到了外地,开到了远洋,开到了国外,外国人也都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地方叫集美。嘉庚先生非常希望集美这个地方被更多的人熟知。我们集美学校的校歌的第一句是“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而不是厦门,就说明嘉庚先生对集美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集美第二这艘船长38.65米,宽6.7米,总吨位是189.92吨,可以载重274吨。集美第一载重只有31吨,集美第二的载重是第一的九倍,所以这个船非常大。这个船非常大、非常先进,铁壳的拖网渔船,成为了当时很多人的打卡点(我们今天经常有个说法叫什么地方是网红打卡点,就是大家都愿意到的地方,比如说我们集美有一个十里长堤,大家到那边去打卡),当时的“集美第二”就是很多人打卡的地方。一些电影导演就主动找到集美学校,希望他们影片的一些场景能够在“集美第二”上面拍摄。有一部电影很有名,叫《渔光曲》,就是在“集美第二”上拍摄了部分的场景。

  这个“集美第二”,还运送过两位大人物。1927年,当时集美学校爆发了,有两个人到集美来调解这个,他们自己坐着船,买船票到了集美,后来回去的时候,集美学校的校长叶渊主动提出来,用“集美第二”号渔轮送他们回去。他们就坐着船回到了浙江,并且留下了诗篇来歌颂这个集美第二。这两个大人物,一个叫蔡元培,一个叫马叙伦。这是“集美第二”这艘渔船和一些名人之间的关系。

  学生利用这个集美第二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我们大家都知道当时渔捞兼修,这个船既可以用来练习驾驶,也可以用来练习捕捞。我们在1929年5月25号的《新闻报》上能看到这样一则报道:集美第二这个渔轮曾经在浙江的洋面捕获了一条大鲨鱼,重达6000斤。这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6000斤是什么概念,这一定是一个庞然大物,那集美学校的师生利用这艘船,说明这艘船也很大,你一个小渔船肯定是捕获不了,再一个说明集美学校师生有非常娴熟的捕鱼技巧。1932年《申报》上有一则报道说,我们集美第二在东经122度、北纬31度45分处,可能也是在浙江洋面,捕获了巨鱼一尾,2000余斤。1936年,捕获了一只大赤蜥龟,就是红海龟,重约数十斤。关于集美第二的这种报道,网上去检索非常多。

  我们知道,1937年7月7号卢沟桥事件爆发,日军步步紧逼。到了1938年5月,厦门沦陷,集美也岌岌可危了。嘉庚先生和集美学校的校长就考虑,要把集美学校的相关专业迁到更安全的地方。后来,就把这个集美学校迁到了安溪和大田继续办学。厦大是迁到了长汀继续办学。

  这是1938年5月10号的一则报道,《厦门沦陷目击记》。集美学校的水产航海专业、农林、商科这三个专业,是迁到了今天的三明市大田县继续办学。这一个地区远离抗日的前线,但是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大田县没有海。你要怎么办这个航海教育?集美学校的师生,就在大田县的均溪中,把这个河道挖深,水有了足够的深度以后,学生练习高台跳水就比较安全了。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在抗战期间,在深山当中,依然坚持办航海教育,这个是非常难得的。因为1938年10月以后,上海、广州、武汉,这些沿海沿江的城市全部沦陷了,这一些地方的航海教育就中断了,但是集美学校的航海教育没有中断。

  在大田办学期间,也有非常多的感人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就是我们的校长校友陈维风。陈维风是1922年考到了集美学的水产科,1926年毕业,毕业以后就到了广东汕尾的一个学校去教书。1938年厦门沦陷以后,集美学校内迁到大田,很多老师可能认为这个路途过于遥远,就没有跟着去,在大田的师资就变得很缺乏。当时嘉庚先生,就号召校友都返回到母校任教。

  陈维风在汕尾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就告别了在病榻上的妻子,买了一对箩筐和一根扁担,这个扁担的前方挑着自己5岁的女儿,扁担的后面这个箩筐挑着自己的专业书籍,从汕尾徒步22天抵达大田。他抵达大田时,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很多学生以为他是个乞丐,就准备给他一点吃的把他打发走,没想到,他说我是毕业于集美学校的陈维风,我是来教书的,当时的校长陈村牧赶紧出来,发现就是我们集美的这个校友。陈维风这个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集美学校就传为佳话。这是陈维风受到嘉庚校主精神感召的一个生动写照。

  和陈维风校友非常类似的另一个校友,他也是在母校遇到师资缺乏的困难下,放弃了非常优厚的待遇,返回到集美学校任教。这名校友的名字叫俞文龙。俞文龙是1930年从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毕业以后,很快就当了三副,后来又当了二副、大副,到后来就成为一艘万吨远洋巨轮的船长。他当时月薪非常高,月薪有1800美元,俞文龙已经是过上了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校主当时给所有的校友发了一封公开电报,说现在母校师资奇缺,尔等这个什么,经历海洋多年,但愿你们能够返回母校任教。

  俞文龙校友听到这个电报以后,就毫不犹豫的向这个公司提出辞职,他既要放弃1800美元的月薪,又要支付一笔高额的赔偿金,他都在所不惜,最后他辞职,而且用最快的速度,据说是用了几根金条换了一张回国的船票,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到中国,然后去大田任教。这就是俞文龙校友非常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俞文龙毕业于集美学校,我们集美学校的校训叫“诚毅”,俞文龙校友为了把这种“诚毅”的校训能够传承下去,他给两个孩子起名,都特别有意思,他的两个孩子分别叫华诚、华毅,华就是中华的华,“诚毅”就是集美校训,集美学校的校训“诚以待人,毅以处事”,说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让“诚毅”校训能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传承,能够在集美学校的这个学子身上传承。俞文龙校友回来以后,在集美航校度过了一生中最宝贵的17个春秋,他把他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集美学校。



相关文章
乐鱼棋牌_乐鱼平台网站_乐鱼平台网站登录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