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发表时间: 2025-04-13 07:07:07 发布于:乐鱼平台网站
2008年4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卡恩表示,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如同金融市场危机一样,慢慢的变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粮食计划署行政总监希兰预测,粮食危机最终席卷全球,更形容这是一场“超级风暴”。
曾是世界传统的粮食净出口地区的欧洲,正在变成粮食进口区。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已经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为了找到尽可能多的粮食并储备起来,欧盟已经决定在2008年6月之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
2008年5月3日,英国《》刊发的题为“泰国提议组建卡特尔激怒大米消费者”一文,报道大米进口国5月2日爆发了抗议活动,反对泰国总理沙马顺达卫提出的在东南亚组建一个大米出口国卡特尔以获得对粮价更多控制权的建议。《印度时报》5月4日发表题为“美国人均粮食消费是印度的6倍”的文章,批驳诸如布什总统和赖斯国务卿等很多人认为世界陷入全球性食品危机,中国人和印度人应对此负责的观点。
《科学时报》2008年4月15日~5月8日期间特别推出“问粮”系列,陆续报道了6篇采访我国农业科学家的文章。文章从粮食供应与流通现状、战略与国情研究、农业与农村基本面等角度,全面报道了中国粮食问题的一些现状。但是,县、乡、村及农户的现实状况怎样?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尚未有案例报道。
陕西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今日杨凌又是建设了10年的唯一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可见,陕西农业生产状况在中国农业科研、生产方面有代表性、典型性。
近期,陕西省科技厅组织驻陕西的一些中央和陕西省主要媒体记者深入到位于秦岭南部的洛南县、关中平原的西安市阎良区、咸阳市乾县及陕北黄土高原的子长县共12个乡镇40余农户、农业产业基地及农技推广站点等进行了采访活动,对农业科学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进行了调研与采访,了解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遇到哪一些问题?农民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解决?拨打“965110”解决难题的效果如何?本刊记者完成了对这些县、乡、村及农户的粮食生产与多种经营产业化发展状况的采访调研,以期回答怎么样提高粮食单产、保总产和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1995年出版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专著,近年又发表了类似的文章,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研究员,在西安为陕西省领导干部作的题为《“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的新论据》的报告中指出,通过中国近15年来农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对大家说,并以与布朗预测对比的方式,让人们明白中国人能养活自己。而布朗的预测发生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过低地估计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和潜力。
阎良区苗宝明区长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介绍,阎良区是西安市一个远郊区,耕地面积25.8万亩,总人口约23.3万人,农业人口12.16万人。2007年,阎良区农业生产产值11.8亿元,多种经营产值10.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其中,粮食产值仅为1.1亿元。从种植培养面积上讲,粮经比达4:6;全区24万亩耕地中,有14万亩以上种植经济作物,其中早生甜瓜5.6万亩,早生蔬菜6万多亩,除此以外还有小杂果酥梨、油桃、相枣等2万多亩。在科技示范基地的带动和引导下,实现了农业产业体系调整,全区初步形成了以瓜、菜、果、奶、棉为主的五大农业主导产业,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通过农民增收使农业步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轨道。每年保证10万亩农田用于粮食生产,每年都可以超额完成陕西省和西安市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该区的主要的做法是通过农业科学技术来提高单产。如关山镇和武屯乡是陕西省优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既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又解决了发展瓜果、蔬菜设施高效增收问题,即米袋子和钱袋子问题都解决了。如通过推广小麦新品种阎麦8911及配套栽培技术,最高亩产594.2公斤,平均每亩小麦产量达500公斤,较对照品种增产7.27%。小麦新品种阎麦8911是阎良区种子公司于1989年从原西北植物所李振声院士培育的8222-6中选的变异单株,经系统选育而成,于2001年8月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也是优质小麦品种。从审定后至今,西安、渭南、咸阳地区累计种植1056万亩,增产小麦3.2亿公斤,净增产值3.48亿元。
苗宝明区长说,客观地说,尽管国家给农民种粮补贴,但种粮对农民致富作用并不明显,要保证农民增收,还是需要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只有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才会把农民留在土地上,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因为种植一年一亩小麦和玉米的收入仅为种植经营两个0.8亩大棚番茄收入的近十分之一,且每市斤0.8元的玉米近来下降为0.78元还不好卖。农民力求种植最少的粮食面积和通过在果园套种小麦等复种措施以保证自身够吃并有一些余粮,全力发展设施现代的种养殖业,提高收入。近两年,阎良区农业发展的成绩主要在于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每年利用科技三下乡等活动、电视、网络远程可视系统、农技“956110”、与大学合作发展农业产业基地等,把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放在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例如,2007年冬天,一场50年来最大的降雪导致气温下降,阎良区大棚育苗和大棚蔬菜如何保温抗灾就成了农民最关心的问题,经过农业“110”咨询专家后,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可以说,农业“110”对阎良的农业科学技术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都有帮助。特别是以农业科学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为牵引,以电话为纽带,实现农民和专家的直接沟通,解决了农民生产中的难题,快捷、方便、有效果。
子长县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地形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该县面积240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7.08万亩;人口22.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万人。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粮食总产8.55万吨。以养殖为主的草畜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产值达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全县梨果面积13.5万亩,梨果总产达1.53万吨,其中“水晶”梨3万亩,建成陕北地区最大的“水晶”梨生产基地;实现了“万棚县”目标;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蔬菜总产7.8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养蚕能力达9500张。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
子长县委副书记牛永红主管全县农业工作,近两年每年约有200天在乡村工作。他对记者谈了子长县的粮食生产问题与思考。
牛永红讲,子长县是粮食生产和果树种植大县,人口比较多,也是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先进县。现在全球都很关注粮食问题,粮价飞涨,国家也很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近年来,子长县在粮食生产上首先保证种植培养面积,其次是扎实落实国家和省里的各项扶持农业的政策,其三是加强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依靠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产。尤其是在果树面积扩大、粮食种植培养面积缩小的情况下,如何保证粮食总产不变,这就要发挥科技的作用,而且依靠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使农民掌握科技,使用科技成果,投入相同的成本,提高单位面积产出,增加农民的收入。如,2007年在全县种植8万亩地膜玉米的一部分村镇,在大田引种优良玉米品种“三白6号”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产量由每亩400公斤增产到800公斤,提高了单产,保证了总产。但是,从目前现在的状况来看,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像陕北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差,在农业生产方面,种什么?怎样种好?盲目性比较大,自己不存在主见。通过建设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农民知道了种什么,土壤里面缺什么,施什么肥,防什么病虫。但看表1可知,属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子长县,在干旱年份粮食总量一下子就下降,仅为高产年份的一半,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以确保基本粮食产量。
据日前公布的《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减至18.26亿亩,迫近“18亿亩耕地红线”。本刊记者通过此次采访后得出的认识是,目前县级政府在保障粮食生产总量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根据县域自然气候环境条件和自然生物资源,发展具有市场的果、菜、瓜、药及养殖业等高效农业产业,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大幅度的增加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将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的经费比例从原来的7∶3调整到5∶5,在国家重大科学技术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973”计划等主体计划中向农业领域倾斜。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也认为,今后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高产优质、高效多抗、专用品种的规模化精准设施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农业的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农业迫切地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和参与,这样才可以实现水、土、肥等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为此,中国科学院部署了不一样的层次的农业科研项目,除了各个研究所在品种、水分、土壤、农药、化肥、肥料等方面部署的领域前沿项目外,生物局和资源环境局在创新三期中部署了数十个重要方向性项目。近5年来,仅生物局在农业科研方面就有2亿多元人民币的投入。与此同时,每年全国各省市政府及其科技部门鉴定和奖励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项目数以万计,仅2006年陕西省重大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中现代农业类累计到位6487万元,占总数的6.85%;陕西省人民政府2006年奖励科学技术成果221项,其中农业类成果奖37项;2007年231项,其中农业类成果奖35项(农业新品种6个)。但是,这些科研项目及其相关获奖成果有多少被农民应用于生产实际中,并发挥报奖材料中所阐述的贡献效益?各级政府又如何有效地将这些成果推广于农户?
我们要依靠有限的粮食种植培养面积获得足够的粮食总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让中国人吃饱;以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发展高效设施现代农业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将农民留在土地上并生活好,就必须有高新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作为保障。现代农业是科学技术上的含金量很高的产业,农民从事的种植业、养殖业都随时随处可遇到技术难题,虽然他们未解决自己从事的行业中的技术问题,通过种种途径学习掌握其有关知识,但因他们平日里劳务繁重,空闲时间少,加上文化基础差,寻找资料困难,有些专业相关知识他们靠看书又难看懂,使他们掌握的专业相关知识很有限,而在种植、养殖生产实践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特别复杂的技术难题,而且这样一些问题不及时解决,会影响整个生产,会使一年的收入化为泡影。为此,目前农民对依靠科学技术增收致富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农村农技推广体系已沦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即全县农技推广网络破了,连接县、乡、村的农技推广工作的线断了,老农技员离岗和新农技员因待遇低转业了。党和政府将农业税免了,退耕还林还草有补贴款,粮食收购有保护价,但如何将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使他们的劳作增产又增收,是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和努力解决的大事、要事,也是比政策和财政投入难度大、时间长的一项工程。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科学技术工作的安排部署,实现农民对科技需求的快速反应和零距离服务,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民致富,陕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电信公司联合开展了农业科学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全省统一了服务热线号码965110。965110热线服务流程是以电话为纽带,当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遇上问题时就拨打“965110”电线话务员根据农民所提出的问题将电话直接转至当地相应的县级农业专家的手机上,由县级专家来解答问题;若遇到县级专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转接到市级专家的手机上,由市级专家来解答;若遇到市级专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可转接到省级专家的手机上,由省级专家来解答,直至问题解决,实现农民和专家的直接沟通。专家根据农户生产实际的需求,为农民边开“处方”边供“药”,把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经验推荐给农民。专家将技术服务送给农户的过程,也是将丰收的希望和对党的信仰回报给社会的过程,同时个人的业务能力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示,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目前,陕西省已在10市1区25个示范县(区)建设了144人的市级专家团和244人的县级专家团。
子长县成立了“农业科学技术110推广领导小组”和县科技“110”服务中心。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科技局局长兼任,进行宏观指导、横向协调,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农技“110”建设。“中心”主任由科技局局长兼任,副主任由科技局副局长兼任,干事由科技、科协、农业、经济、信息和通讯技术等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具体负责服务工作和信息平台建设,负责制定农业科学技术“110”技术服务方案,指导各种农业科学技术、市场信息动态数据库和农业生产管理、专家人才的管理和选拔应用,以及热线电话、信息网站、远程教育的建设,并协调组织各种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专家队伍深入田间地头、上门解决农民遇到的疑难问题。陕西省乾县、洛南县为了让群众知道了解农业科学技术“110”活动,利用县电视台、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地方报纸及横幅、宣传车、散发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特别是乾县将“965110”服务指南、专家图像、服务专业、联系方式及24节气设计成一幅宣传画,融宣传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深受广大农民喜爱,宣传效果非常明显。乾县县委书记黄启平数次试拨“965110”电话,均得到专家的热情服务后,要求县宣传部、广电局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这一快捷、高效的农技服务模式尽快为推动农民增收起到作用。
洛南县核桃栽种专家陈虎明作为农技特派员,在自己抓的石门镇桥河村树立宣传牌,及时公布核桃种子、农资及病害预防,将目前农业部门开展的电子务农、联通公司开展的农信通等捆绑使用,整合各种农技服务资源,使果农可通过多种渠道求助农技“110”专家解决难题,有效地解决了洛南县传统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网破、线断、人散”的顽疾,为洛南县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示范经验。阎良区围绕正在规划建设的我国大飞机生产基地,近年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推广以大学为依托的“专家+基地+示范户”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示范新模式,大力推广甜瓜种植产业,2007年辐射带动农户种植甜瓜3.6万亩,示范推广增加效益3000万元。但是,在2008年初的50年一遇的冬雪灾害,对瓜农、菜农的生产造成极大危害之时,他们心中着急,但不恐慌,因为他们拨打农技“110”服务热线,专家及时解答问题并与跟踪服务车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零距离服务,科学保苗,将损失减到最小。又如,子长县安定镇安定村的石振红是养猪兼庭园经济经营户,养猪120头,栽植葡萄5亩、梨园5亩。2007年8月19日,他发现他家葡萄开始落叶,叶背生起白色网状茸毛,听说农业科学技术“110”已正式开通,他抱着试着看的心态,拨通“965110”热线,根据语音提示,果然接通了果业专家的电话,他将葡萄落叶的症状详细讲述给专家,专家及时给他作了认真详细的答复,并给他开出葡萄所需的农药及配制方法。他按照专家的答复使用了农药,没过几天,葡萄病态消失,焕发了生机,及时挽回了经济损失。乾县姜村镇杨定村8组村民李寻社在2007年8月8日中午,通过“965110”农技服务热线反映其果树不断因病死亡,果树专家王志龙、张富和、马淑艳于当天下午深入到李寻社的果园,通过挖土亮根,会诊,确诊为虫害引起的腐烂病,提出治疗方案。最后,李寻社高兴地说,农技“110”真是方便快捷,是我们农民依靠科学技术增收致富的好帮手。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1月至今,乾县农民通过“965110”咨询或直接拨打专家电线多人次;洛南县求助电线”专家共接受农技咨询服务累计23000余次。这些实例说明,农业科学技术“110”系统体现了它方便快捷的服务功能,使部分农民真正从这一科技信息服务中收益受惠。
李振声院士近期发表文章指出,现在我们的祖国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大致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的潜力。在农业科学技术内部各种主要技术的贡献率,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的测算,1978~1996年我国各主要技术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份额是:优良品种占33.8%,先进栽培技术(包括种植技术、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机械技术等)占34.1%,植物保护技术占14.2%,土壤改良占17.9%。这个结果说明,必须全方面提高和充分的发挥各项技术的作用,才能确保单产的稳步增长。由此可见,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在农业技术体系建设方面的财政和项目上的投入倾斜力度,以有效整合好农村科技推广传播的各种资源,使农业科学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与农业广播学校、农业专家大院、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农业科学技术特派员、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专家远程网络可视系统等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形成合力,提高各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的贡献率。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县、乡农技推广人员队伍建设面临严重问题。这些从基层农业中成长起来的乡土专家,实践经验比较丰富,能及时地在田间地头为农民排忧解难,与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农民也信任他们。但是,这些基层的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较低,如子长县的农艺师月工资约1200元,常年在乡下田间地头推广技术,真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但每年仅有200元补助费。于是,一些农技员纷纷离开岗位转业,农林大学的毕业生不选择乡镇农技站就业,而宁愿在城市的小公司搞销售。此外,随着高效农业的发展和一村一品的建设需求,需要扩大这些农技人员队伍的专业类别,提高、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
针对以上问题,陕西省科技厅许春霞副厅长表示,在子长县、乾县、洛南县、阎良区实施示范农业科学技术“110”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业星火项目的基础上,陕西省科技厅将在今后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协调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三项措施重点加以完善之,把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办好,为陕西省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是不断健全服务体系。除在县级设立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心以外,还要进一步在农口产业单位和各乡镇设立农技推广服务站点,以更好地协调解决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中出现的有关问题,及时收集反馈有关工作信息,保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良好运转和有效服务。同时,逐渐完备各种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如除电话咨询、上门指导外,还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开通网上科技“110”等,为农民提供网络查询和视频服务。
二是进一步建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除政府增加投入外,还要引入市场机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资公司等“窗口”部门参与农业科学技术服务,鼓励农资经销人员开展技术与物资相结合的服务。并逐步推行有偿技术服务,慢慢地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体系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是加强基层农业科学技术专家服务团的建设。通过种种方式加强县乡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工作考核,提升服务质量,落实有关待遇,激发服务热情,为提高农业科学技术进村入户提供切实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