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长江的微笑—— 专访新洲江豚保护先锋罗传华

发表时间: 2025-03-01 14:56:05 发布于:渔业养殖网

  现年56的岁的罗传华曾是长江边无数普通村民中的一员。生活新洲的他与长江紧密相连,而江豚,更是如同相伴多年的老友。“从小就喜欢捕鱼,他清楚记得小时候到江边割猪草,都是成群的江豚跃出水面欢快地嬉戏,它们那活泼的模样,就像是在和他打招呼,特别亲切。” 罗传华回忆起往昔,眼中满是温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却痛苦地发现,这些可爱的江豚数量慢慢的变少,曾经热闹的场景逐渐变得稀疏。“看着江豚慢慢的变少,心里真不是滋味,就像眼睁睁看着朋友一个个离去。” 这种揪心的感觉,让罗传华在 2018 年做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这一年,他毅然决定不再捕鱼,转身踏上了保护江豚的道路。他深知,仅凭自己一人之力远远不足,于是开始四处联络。“一开始,真的特别难,找了好多人,和他们讲保护江豚的重要性,磨破了嘴皮子,才终于联合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村民和环保志愿者。” 就这样,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艰难地成立了。

  成立协会的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缺资金、缺设备,那时候真的是一穷二白。而且还有人不理解,笑我们‘不务正业’。” 罗传华苦笑着说。但他和伙伴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击退。他们从一艘破旧不堪的渔船、几件略显陈旧的救生衣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

  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他们省吃俭用,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了节约开支,他们自己动手维修渔船,学习各种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知识。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如今的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专业巡护船、30 余名志愿者的民间保护力量,成为了长江江豚名副其实的 “水上卫士”。

  长江江豚,这一中国特有的淡水豚类,素有 “水中大熊猫” 的美誉。然而,其生存现状却令人揪心。根据 2022 年的普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目前长江江豚的野外种群仅存约 1249 头,数量之稀少,让人触目惊心,也正因如此,它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罗传华深知江豚对于长江ECO的重要性,他反复强调:“江豚可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啊!它们能够在这片水域中存活,那就说明这段长江的水生态环境是健康的。一旦江豚的生存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长江的ECO亮起了红灯。”

  在长江的众多水域中,江新洲北侧的张南水道、张北水道与鄱阳湖入汇处,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了江豚的重要栖息地。这里鱼类资源丰富,水流平缓,为江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

  “在这片水域,江豚的体型都很健壮,成年个体一般都能达到 1.5 米以上。” 罗传华介绍道,“但是,江豚的繁殖率实在是太低了,它们一胎只生一仔,而且繁殖周期也比较长,这就使得它们的种群数量增长极为缓慢。所以,保护江豚真的是刻不容缓,每一头江豚都无比珍贵。”

  柴桑区江新洲所处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这里是赣鄂皖三省的交界之处。而江新洲水域,更是因为其独特的 “鸡鸣三省” 地理位置,成为了江豚觅食和育幼的 “黄金水域”。对于江豚来说,这里就像是一个天然的 “食堂”,丰富的鱼类资源吸引着它们在此栖息繁衍。

  为了守护好这片 “江豚食堂”,柴桑区江豚巡护队每日都会在这片水域开展水上巡逻。他们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不仅要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还要清理水中的废弃渔网,同时密切监测江豚的活动情况。

  在巡逻过程中,队员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眼睛紧紧盯着水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迹象。一经发现非法捕捞行为,他们会立即与相关执法部门取得联系,并协助执法人员进行处理。

  江豚保护的初期,巡护队主要是依靠经验来开展工作。“那时候,我们凭借着多年在江上的生活经验,知道哪些地方江豚有极大几率会出现,也大概了解它们的一些生活习性。” 罗传华说道。然而,随时代的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仅靠经验是远远不足的。

  “现在,我们将紧跟科技的步伐,引入了无人机巡护和水下声呐监测技术。” 罗传华介绍,如果无人机能够从空中俯瞰大片水域,就能快速发现不正常的情况,大幅度的提升了巡逻的效率和范围。而水下声呐监测则可以实时监测水下生物的活动情况,让巡护队对江豚的行动轨迹有更准确的掌握。

  不仅如此,巡护队还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他们协助科研人员对江豚进行标记,通过追踪这些标记,仔细地了解江豚的活动范围、迁徙路线等信息。此外,为了给江豚创造更好的繁殖环境,巡护队还推动了季节性禁渔措施。在江豚繁殖期(3 - 5 月),他们加强了对相关水域的管控,严格限制船只的通行,确保栖息地的宁静,为江豚宝宝的诞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非法捕捞屡禁不止:尽管有关部门一直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为利益铤而走险。夜间电鱼、地笼网等非法捕捞方式,对江豚的生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电鱼会直接电击江豚,导致其受伤甚至死亡;而地笼网则会困住江豚,使其无法逃脱,最终因饥饿或受伤而死。

  生态与生计的冲突: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对于保护长江ECO至关重要,但也给部分渔民的生计带来了影响。一些渔民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突然失去了这一传统的谋生手段,转型困难,对禁渔政策产生了抵触情绪。这种情绪不仅影响了禁渔政策的顺利实施,也给江豚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资金与设备短缺:江豚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支持。巡护船的日常维护、维修费用高昂,而现有的巡护船大多已经使用多年,性能直线下降,急需更新换代。此外,红外相机、水下监测设备等也要一直更新和补充,以满足日渐增长的保护需求。然而,资金的短缺使得这些设备的更新换代举步维艰。

  联动执法:为了更有效地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与渔政、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快速响应机制。一旦巡护队发现非法捕捞线索,能够迅速通知相关执法部门,各方力量协同作战,形成较为强大的执法合力。在 2023 年,通过这一种联动执法机制,他们成功协助查获非法捕捞案 12 起,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村民共治:未解决生态与生计的冲突问题,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积极开展村民共治工作。他们定期举办村民座谈会,邀请专家为村民讲解长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禁渔政策带来的长远利益。同时,他们还为退捕渔民提供培训,帮他们掌握新的技能,加入到巡护队中来。通过这一种方式,实现了渔民 “从捕鱼到护鱼” 的身份转变,既解决了渔民的生计问题,又壮大了江豚保护的力量。

  公众参与:为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江豚保护工作中来,柴桑区江豚保护协会充分的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制作短视频、举办线上线下研学活动等方式,广泛传播江豚的故事和保护意义。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公众的关注和参与,许多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为江豚保护工作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他希望能够推动建立 “三省联合巡护区”。“长江是一条贯穿多个省份的大河,江豚的活动范围也不可能会受到行政区域的限制。只有打破行政边界,实现全域协同保护,才能更好地守护江豚。” 罗传华说道。他计划与赣鄂皖三省的有关部门和保护组织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统一的巡护标准和保护方案,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网络。

  科技方面,罗传华希望引入 AI 识别系统。“AI 识别系统能实时监控江豚的种群动态,通过对江豚的外形特征、行为模式等做多元化的分析,我们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江豚的数量变化、健康情况等信息。这将为我们的保护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他相信,借助科技的力量,江豚保护工作将更高效、精准。

  生态方面,罗传华更希望在江新洲滩涂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是鱼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也是它们产卵的理想场所。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我们大家可以重建鱼类的产卵场,丰富江豚的食物链,为江豚创造更良好的生存环境。” 他慢慢的开始组织志愿者和寻求相关专家进行当地考验查证,以便制定详细的种植计划。

  站在长江边,罗传华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说:“希望有一天,江豚不再要求我们专门的保护,而是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干净、清澈的江水里。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保护长江生态的重任,一定要把长江的‘微笑’—— 江豚,留给子孙后代。”

  从一名普通村民到江豚的 “代言人”,罗传华用十年的青春岁月,生动地诠释了 “守护” 二字的深刻意义。他的故事,不单单是个人情怀的闪耀,更是长江大保护时代的一个生动缩影。正如他所言:“江豚在,长江才有魂。” 在罗传华和柴桑区江豚巡护队的努力下,我们有理由相信,长江的微笑 —— 江豚,将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江水中永远绽放。(少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撤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文章
乐鱼棋牌_乐鱼平台网站_乐鱼平台网站登录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