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szcy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szcy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szcy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szcyjt.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历久弥新的智慧生态养殖_渔业养殖网_乐鱼棋牌_乐鱼平台网站_乐鱼平台网站登录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历久弥新的智慧生态养殖

发表时间: 2024-12-07 20:43:06 发布于:渔业养殖网

  九月,漫步在皖南休宁的古村落,秋高气爽,沿河而筑的一口口用片石搭砌而成的古鱼池点缀着徽派村落,引人入胜。俯瞰鱼池,清澈可见一尾尾泉水草鱼、红鲤鱼、光唇鱼交织游弋,仰观秋染白墙黛瓦的所在,古桥流水的画卷,袅袅炊烟的如梦诗意,柔软、静谧,多彩、灵动。

  位于安徽省最南端皖浙赣交界毗邻山区有着山泉流水养鱼的传统。当地人充分的利用山区水资源和饲草资源丰富、土著鱼类资源独特等优势,在山溪河流两旁、村头巷尾、房前屋后、院内屋中,修筑鱼塘鱼池,引入山泉养鱼,形成以流水养鱼为基础,耦合农渔生态种养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15年,该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全国首批纯水产养殖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宋时期,赓续至今千余年。

  史料及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池塘养鱼始于商代后期。休宁山泉流水养鱼历史悠远长久,最早宋朝罗愿在其《新安志》(公元1175年)中有明确记载,至今已有1000余年。休宁县组织相关专家调查证实,休宁县域现存3000余口各时代建造的古鱼池,保留了山泉流水养鱼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历史印记。

  山泉流水注入鱼塘、鱼池,满足鱼对水的需求;农户投喂杂草、厨余及食料残渣等给鱼提供了饵料;鱼类滤食浮游生物和人工饵料,清洁水体的同时将其排泄物沉入底泥,定期人为取出,为池边作物提供肥料,形成了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种养的共生结构。

  村民房前屋后养泉水鱼很讲究“门道”。鱼池选址一般位于河边,以简易工程设施,构筑一个个微型“都江堰”,实现有效的自流分水引水,再利用山区河道的高低落差,将池水排出去,形成无能源消耗的自循环系统。鱼池由片石累积堆砌而成,缝隙较大,便于孕育藻类作为鱼的食物。鱼的品种以草鱼和鲤鱼为主,配比最好8∶2,原因是草鱼生产速度较快,鲤鱼作为底层鱼能够最终靠搅动,把粪便等带出去,保持水质清澈。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山泉水养鱼既体现了古人面对山区人多地少、旱涝难测等不利条件的适应性,也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我们村有80多口古鱼池,家家户户都有山泉养鱼的传统。我从小就跟着大人学会了养鱼,给鱼喂的都是山里的草料和芭蕉叶,还有自家种的菜叶。”龙田乡浯田村村民说,山泉水温度低,养殖周期长,养出来的鱼肉质紧实、鲜美可口。城里人来龙田,采香菇、走古道、吃泉水鱼,成为休宁周末休闲新时尚。

  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饭稻羹鱼”的中国南方人完整典型的传统农耕生态文化图景,具有占地少、投资小、易于管理、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便于农户家庭生产经营,创造了全球可资借鉴的可持续小农经济典范。2023年,休宁县26.6万户籍人口中,从事流水养鱼生态种养的农民达5万人。

  休宁先民依托山高林密、河川纵横、溪塘密布、源清流洁、水质极佳的自然禀赋,变劣势为优势,创造了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杨子江用“古、多、优、保、美、博、特、高”八个字总结了该系统的独特性。

  “古”在于:古法养鱼技艺之古老,中国淡水养殖技艺可追溯到8000年前,休宁山泉流水养殖历史长达1000余年。“多”在于:“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及小尺度的泉水池(塘)养鱼的生态循环模式,有着非常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其他生物多样性。“优”在于:泉水鱼及系统内其他产出的品质优良。“保”在于:流水养鱼种养结合,生态环保。“美”在于:一处池一泓泉一群池鱼宛如一个画框,近景之美极具观赏性;“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结构镶嵌于烟雨徽州、村落徽州、田园徽州,远景之大美,陶然共忘机。“博”在于:系统博雅厚重的文化内涵。“特”在于:是全国首批纯水产养殖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在于:推广潜力大,品牌价值高。

  自2015年该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休宁县通过政府扶持、企业推动、科研支撑、农民参与等方式,深入推动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泉水鱼全产业链发展。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休宁县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休宁县“泉水鱼+金融+科技”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发布实施省级区域标准《山泉流水养殖草鱼技术操作规程》等产业政策,建立健全泉水鱼产业体系和经营机制,持续加强“泉水鱼+金融”等有效投入和“泉水鱼+科技”的产业发展支撑,整合建立良种繁殖、病害预防、饵料供应、示范带动、市场推广五个系统,推动泉水鱼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休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唐进介绍,2022年9月,成立休宁县泉水鱼产业协会,通过“协会+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施“休宁泉水鱼”品牌培育工程,先后注册了“休宁泉水草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制定了品牌授权管理办法,“休宁泉水草鱼”获得了安徽省首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绿色食品区域公用品牌。

  休宁县充分的利用泉水鱼产业跨界融合的优势,推进“泉水鱼+文化+旅游”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提升泉水鱼产业链条。“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鱼文化,讲好鱼故事,打响泉水鱼的知名度。”休宁县副县长汪景峰说,在农遗核心区,休宁县建成“状元鱼王”观景点,推出汪村石屋坑、板桥梓坞等一站式产业基地7个,带动发展渔家乐179家,开发“一鱼三吃”“全鱼宴”等12个系列菜品,连续七年举办泉水鱼节、泉水鱼烹饪大赛等活动,年接待游客量70万人次,收入达5000万元。

  近年来,通过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休宁县建成了一批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历史发展的科研基地、文化教育基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教育基地。休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郑传权介绍,该县以中国科学院、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黄山学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依托,建成山泉流水养鱼科技小院等科研基地;推进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保护与革命老区红色文化传承相结合,建设文化教育基地。例如,汪村镇石屋坑村在修复泉水鱼池的同时,修复了村内“一亭”“两道”“三场馆”“六旧址”等红色基础设施,使石屋坑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相得益彰。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在千年活态传承过程中,不停地改进革新,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泉流水养鱼技术体系、文化自然景观体系,“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成为“两山转化器”,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

  “系统保持了从单池零散养殖到多池梯级养殖,再到循环水生态接力养殖的完整流水养鱼技术进化链;形成了丰富的山泉流水养鱼文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景观结构;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村落与池塘共生、水鱼与林山共育、人文与自然共荣,体现了极高的创造性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先德说。

  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为居民提供优质水产品、果蔬及其他农特产品,不仅发挥了食物和生计安全保障作用,同时还保证水质不被污染,实现了山区优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勇在谈到该系统功能和作用时说,系统实现了“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的镶嵌分布和山泉流水养鱼生态种养的复合经营,成为遗产地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山斗乡青岭村就以养殖泉水鱼为支柱产业。“目前市场需求较大,一斤泉水鱼能卖到80元以上,远超普通草鱼。”山斗乡青岭村村民吴明祥养殖泉水鱼已有30多个年头,提起泉水鱼的销路,他眼里放着光。“2012年,我投资300多万元在岭脚村建了第一个泉水鱼养殖基地,养殖的泉水鱼很受欢迎。”汪村镇田里村村民余欣荣回忆,2014年底,田里村组建泉水鱼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

  在休宁,泉水鱼产业慢慢的变成了山区农村的绿色产业、富民产业,成为活跃山区经济的重要引擎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休宁县21个乡镇有17个发展泉水鱼产业,共建有泉水鱼池6391口,家庭养殖户达4000户,约占山区农户的20%,泉水鱼产量突破2090吨,实现综合产值达到5.6亿元。

  习指出,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中国积极做出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坚持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推进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唐进表示,休宁县将进一步挖掘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为渔文化及全球条件类似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来自淡水渔业的“休宁方案”。(杨立言 肖露鑫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菁)



相关文章
乐鱼棋牌_乐鱼平台网站_乐鱼平台网站登录 皖ICP备18026708号-1 | 皖公网安备 皖ICP备18026708号-1 | 技术支持:网站地图